比亚迪早早完成了任务,广汽埃安放心地宣布了涨价计划,让他明年宣布涨价计划。“涨价潮”到来前,做好铺垫,掌握主动权;信心不足的企业,注重宣传“限时保价”年底使用“翘尾”完成年度目标。
近年来,虽然新能源品牌车型的价格上涨趋势逐渐扩大,但仔细分析,事实上,参与价格上涨的品牌或车型基本上是市场上的热门车型。例如,首先宣布价格上涨的比亚迪DM-i汽车系列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甚至脱销已经一年多了。吉利和广汽埃安参与涨价的车型大多是市场上紧缺的车型。
面对新能源“国补”许多汽车制造商已经对即将退出做出了回应。
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最初高于燃料汽车。这一次,汽车公司再次将利润强加给客户,这必然会遭到消费者的反弹,并可能在明年上半年迎来短暂的低迷。除了价格相对较低(价格低于10万)的车型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外,其他品牌或多或少也会受到影响。届时,新能源销售将短暂踩下紧急刹车。直到价格上涨的汽车公司再次放下态度,回到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你是比亚迪还是埃安,你都必须向市场低头,违反市场意愿,消费者会用实际行动回馈你。
强势品牌大胆“提价”
一个早早完成任务的强势品牌,放心公布涨价计划,让明年提价“涨价潮”在我们到来之前,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代表品牌是比亚迪和。11月23日,比亚迪率先正式宣布将调整其王朝、海洋车系、腾石品牌车型价格,涨价2000-6000元;11月30日,广汽埃安宣布部分车型将涨价3000-8000元,甚至超过比亚迪。两个品牌涨价的原因是车辆购置税补贴政策即将退出。同时,自今年下半年以来,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不过,两个品牌都表示,2023年1月1日前支付定金的消费者将不受价格调整的影响。
敢于在整体市场不明朗的情况下提出涨价计划,是基于两家企业的市场表现。其中,比亚迪11月销售新能源汽车23.04万辆,同比增长152.62%,连续第三个月销量突破20万辆;1-11月累计销量达到162.83万辆,同比增长219.38%,牢牢控制“自主一哥”地位。广汽埃安也取得了突破,11月销量达到2.88万辆,同比增长91%;1-11月累计销量达到24.11万辆,同比增长128%,提前实现年销量翻倍目标。
另外,相比“仅仅”几千元的涨价计划,比亚迪和广汽埃安都带来了“百万元”等级产品是价格的飞跃。9月15日,广汽埃安带来了起价128.6万元的纯电超跑——HyperSSR;11月8日,比亚迪正式宣布高端品牌并命名“仰望”据报道,仰望汽车可能被定位为数百万元的新能源品牌。可以看出,这两个品牌无疑会关注更长远的时间。超高端车型和品牌登陆将成为品牌推广的起点。
以“保价”迎“翘尾”
信心不足的企业要注重宣传“限时保价”年底使用“翘尾”完成年度目标。小鹏、欧拉、吉利、长安深蓝,AITO,哪吒汽车、飞凡等多家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限时保价”政策。
而且大多数品牌只要求,在12月31日之前,“下定,锁单”可以享受保价服务,展现诚意,也凸显了他们年底的冲动欲望或扭转颓势的急切。其中,小鹏近期表现不佳,连续4个月交付量不足1万辆,10月和11月只有5000多辆;欧拉未能跟上新能源市场的增长步伐。1-10月销量9.03万辆,下降7.83%,10月销量同比下降57.90%;在吉利方面,吉利和灵克品牌的新能源产品迎来了大规模上市,需要政策推广,而几何品牌则急需“输血”恢复颓势;上市之初备受关注的长安深蓝SL03,至今尚未显示“爆款”气质,还需要激发潜能;AITO8月至10月实现连续三个月销量突破1万辆,11月交货量回调至8260辆。
但目前还不清楚年底的购车刺激措施是否会透支他们明年的业绩。
市场前景依然广阔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涨价中,“主旋律”在中国,也有几家跨国车企推出“逆势”降价操作。此前,特斯拉宣布将降价。Model3及ModelY1.4-3万的价格.7万元,还推出了“限时提车保险补贴方案”;随后,福特电马随后降价2万-2万.8万元;奔驰针对纯电源;EQE,纯电EQS和全新AMGEQS53等车型厂家建议调整零售价,最高降幅近23万元。
其中,奔驰EQ系列三款车型“高高在上”其地位不会对整体市场产生太大影响;福特电马的市场份额也难以掀起大浪;1-10月销量33.54万辆的特斯拉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它的大幅降价会对市场产生什么影响?全国乘用车联席会议秘书长崔东树告诉中国经济网,“频繁的价格调整是特斯拉的一贯模式;同时,汽车公司的价格上涨和降价也以稳定的价格为核心,以确保销售;此外,新能源市场潜力巨大,明年新能源市场模式不应发生巨大变化。”
回顾过去,自2009年中国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措施以来,补贴力度进行了多次调整,但新能源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势头从未改变。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1-10月,新能源汽车分别完成548.5万辆和528万辆,同比增长1.1倍,市场份额达到24%。
与此同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也经历了量到质的变化,甚至有信心进入全球市场。与补贴分开。“哺育”接受真正的市场考验也能激发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