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特斯拉拿出一把锋利的刀刃,最高4.8万元的大幅降价就像一把屠刀,对于已经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几乎亲近肉搏战的国产品牌来说。特斯拉降价后,促进销售增长的效果立竿见影。短短几天,销售订单飙升,线下门店咨询体验样车的客户明显多了很多,3天就创下了3万辆订单。.7天就卖出了近9万辆车的火爆销售业绩。
由于降价促进了订单的激增,这显然表明汽车购买成本仍然是消费者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特斯拉降价参与市场竞争,压力必然会传递给其他汽车公司。

图片来源网络
显然,价格是第一竞争力,特别是在经济萧条的环境下,消费者市场购买力下降,行业领先品牌特斯拉率先挥舞低价屠刀,促进销售增长.刺激市场需求的效果显然非常明显。然而,当外界认为特斯拉的降价已经达到上限时,他们没想到特斯拉会再次阻止价格战。
最近,特斯拉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了一条推特,4680大型圆柱形电池的大规模生产取得了重大突破。上周,加州弗里蒙特工厂生产了86.8万个大型圆柱形锂离子电池芯,可支持1000辆Modely的装载需求。这意味着,由于新技术和新电池的突破,特斯拉的电池成本将大大降低,并有更大的降价空间。
那么,同样的电池,两种电池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事实上,与2170电池相比,4680电池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4680大圆柱形电池的能量密度是2170电池的5倍,输出功率增加了6倍,里程增加了16%,但成本较低,比以前的成本降低了14%。

图片来源网络
此前,马斯克表示,一旦特斯拉汽车在后期使用4680电池,结合材料和车辆设计的改进,生产成本最高可降低54%。
好家伙,一再疯狂降价的特斯拉本身就是这个行业的“卷王”。更可怕的是,一旦新的电池解决方案得到充分利用,成本可以直接减半。根据特斯拉目前的风格,它完全有可能再次进一步的降价。价格总是第一个竞争力,特别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在购买力下降的市场环境下,大幅降价的特斯拉显然更能得到消费者市场的认可,降低了成本,有更多的空间降低价格。特斯拉大幅降价后,销量飙升,但另一方面,特斯拉的价格战给其他新能源汽车公司带来了压力。
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20万元,价格更低.更高的配置和更持久的电池寿命是消费者最重要的主要因素。特斯拉利用其巨大的成本优势,价格三年下降超过10万,价格优势加持特斯拉逐步迫使其他汽车公司进入绝望。
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林说:“我们坚持以成本定价。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促进经济发展,释放消费潜力。”一方面,这表明特斯拉在后期仍有降价计划。另一方面,这也表明特斯拉的成本优势显然根本不怕价格战。
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正式退出。许多汽车公司计划在2023年提高价格。原本价格普遍较高的本土新能源汽车即将迎来一波涨价浪潮。然而,特斯拉“不谈武德”的大幅降价操作,给原本计划涨价的国产电动汽车带来了一个难题:如果不降价,就会失去价格优势,竞争力必然会被特斯拉压制,从而失去更多的订单和市场;如果我们跟进特斯拉降价,成本会很高.利润少的现状,难免会损失更多。

图片来源网络
从表面上看,特斯拉降价背后的真正需求是争夺更多的市场,但与此同时,一场围绕电动汽车的价格战也正式开始。如何面对特斯拉的持续增长?.一些国内汽车企业已经做出了价格战的选择。
1月14日,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打造的AITO问界宣布全系列降价,最高降价3万元;1月17日,小鹏汽车三款主力车型G3i.P5.P价格全部下调,最高降幅可达3.6万元。
更可怕的是,根据目前的情况,特斯拉率先陷入困境.小鹏选择跟进降价,但同时也反映了另一个行业问题:如果只降价但不能降低成本,国内新能源和特斯拉价格战的最终结果只能加快内部消费,价格战恶性竞争后,成本较低.只有利润更高,我们才能笑到最后。目前,如果我们继续打价格战,国产电动汽车显然没有信心和优势与特斯拉战斗到底。
虽然降价也是如此,但相比之下,特斯拉的超高毛利润是其他汽车公司无法企及的。数据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特斯拉销售每辆车的毛利润为15653美元,是大众汽车的两倍多,是丰田汽车的四倍,是福特汽车的五倍。特斯拉自行车毛利率为27.9%,在业内排名世界第一,但大多数国内新能源汽车公司几乎无利可图。根据金十数据发布的数据,理想自行车平均亏损883美元.小鹏为9889美元.蔚来每卖一辆车损失15290美元。
如果汽车制造业的新力量保持当前价格,他们将赔钱。如果再次降价,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已经入不敷出的经营现状亏损进一步扩大。
现在很难预测特斯拉降价对行业的影响,但至少目前似乎是为了争夺市场.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特斯拉的价格战显然是国内电动汽车不可避免的硬仗。成本往往降低54%。特斯拉掌握核心技术后的技术优势正在转化为价格优势。虽然降价不是一个聪明的举动,但它是刺激消费者购买新车最简单、最粗糙的促销方式。
另一方面,这是因为成本高.利润低的国产电动车降价后,如何避免因降价而造成自身亏损的困境?特斯拉把降价压力给了国产电动车企业。如何走出困境是一个大问题……